家政服务似乎就是这样一个领域,不温不火。“我认为过去的六、七年时间,行业几乎没有大变化,市场也没有爆发式增长,甚至互联网和资本轮番“攻击”,也没有找到上台阶式的突破口”。在嘉堡医护创始人王迪看来,这是个不怎么“炫酷”的领域,也没有性感可言。
在一个没有水花的日子里,听着隔海的浪声,守着自己的一片“池塘”,这是一种什么感觉?
1没有水花的日子,那些「激情」的岁月
采访王迪是约在早上八点,为此,作者不得不六点多爬起来,这也是印象中最早的一次采访。驱车到达公司后,王迪单腿“蹦跳”地出来迎接我们,原因是脚被扭了,在办公室里自己张罗着贴药膏。
创立嘉堡医护7年时间,王迪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保持在十几个小时,约我们见面的前天晚上,也是忙到凌晨一两点。除了处理公司事务,他的日常就是不停地约人、见人。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:见过了比他成功,还比他努力的人,没有别人的天赋,就只有更努力。
为了不让自己落伍,除了不断拓展圈子,他去参加了长江商学院EMBA商业课程的学习,以此提高对商业的认知力;为了锻炼韧性,他也经历了4天250公里的沙漠徒步。
2013年,王迪创办了嘉堡医护,切入护理服务领域,为全国各大医院提供陪护服务、以及月嫂、愈后护理等居家服务。回忆起当时的行业现状,他觉得市场小、散、杂、乱。“一个人、一支笔、一张纸、一个桌子、一个招牌,就能成为一家中介。这些机构充斥着大街小巷各个社区,不同体系、不同规模、不同标准,各立门户。”
中介机构之外,用户也缺乏对服务的认知和付费意识,大部分家庭的保姆、月嫂,都是以熟人转介绍形式交易。背后是劳动者真实服务能力的未知,履约成本高,服务过程不可控,风险较大。
而这一年也是家政o2o爆发的元年,此后两年,关于家政服务机构进入频繁融资阶段,并出现第一波高峰期和淘汰赛。嘉堡医护也拿到58到家、道生投资的战略投资。然而,业内人士认为:“家庭服务行业没有免费的午餐,仅靠互联网平台就想分一杯羹,是低估了行业的线下门槛;从商业模式上看,人对人的服务,是无法以“免费体验”来引流,以获得市场垂青,线下强运营和强体验才是最终的竞争力。
互联网创新和资本没有为居家护理打开突破口,鉴于行业服务人员素质、服务标准、技能管理、风险把控等一系列的线下“苦活、累活”,不少人“转身而去”,而王迪在这片泥泞地“激情饱满”地跑了7年。“当时,就想做一件靠谱的事,就从家庭服务人员培训出发,以此来搞清整个行业的业务逻辑“。
2七年医护“拓荒”之路
为什么说是拓荒?事实上,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,传统家政服务行业有一个恶劣循环,即:行业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,大多关注眼前利益,而且缺少技能培训;但相关的中介不能满足技能培训需求,在从业者认知中,花钱培训的投入和产出比不符,不经过严格培训的服务质量不可控,又成为雇主投诉的一大痛点。
因此,护理服务行业是一个围绕技能培训、服务标准、运营、体验、监督的线下链条大考验。
2018年4月,母婴护理行业首个《母婴产褥期护理服务流程标准》正式发布,2018年8月《医院陪护服务规程》正式发布,分别制定了居家护理、医院护理领域的团体标准,而两项标准的牵头起草者正是嘉堡医护。
“这个行业没有那么黑科技,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”,对于业务,王迪表现出极大的耐心。“不同于一般的家政服务,月嫂、育婴、育儿及医院陪护,对于用户来说,决策周期长、决策成本高,提供的价值也不一样,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较高,是一个用资本无法迅速洗礼的行业。”他认为,行业唯一的壁垒就是“时间”。
时间带来什么?七年时间,嘉堡医护的模式、服务品类、业务、服务已经有了大的拓展和完善,目前,其面向医护机构的人员供应数量,已经超过了直接面向C端用户的数量。业务从居家母婴护理,扩展到医院产科陪护,从产科陪护又进行了全科陪护的拓展;在模式上,也创新了“护理+互联网”。
在培训方面,经过极尽打磨,嘉堡医护自主研发了医护人员培训课程体系。“个人对个人服务是非常特殊和微妙的,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发生伤害,我们还为用户和员工接入了高额的保险保障,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”。王迪提到了保险的重要性。
事实上,家庭服务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“刚需”。但是,在他看来,目前,行业依然没有里程碑式的突破,他认为,未来AI技术的突破,将推动行业实现人机互动,在整个服务的流程和效率将有大的飞跃。
3“时间”与“时机”
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显现,一方面,倒金字塔的人口机构,使得社会养老医护服务需求大增。另一方面,二胎政策的放开,母婴市场护理迎来一波新的爆发。
2018年7月商务部发布《2017年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母婴护理占家政服务业超30%。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,全国有35.6%的家庭有老年人照料需求,30.4%的家庭有双重照料需求。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,人们对健康管理、专业服务的认知观念提升,医护行业将迎来一波大利好。经过时间积累的壁垒,等到了“时机”,嘉堡医护服务价值显现。
“一个企业,要做到优秀,十年都是不值得一提的”。王迪认为,很多日本、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百年企业背后,一定是价值的回归,也是企业耐心、信心、坚守的结果。
事实上,一个企业如果能在没有“水花”日子里,还能激情澎湃,做自己认为对的有价值的事,与时间为友,才能感受到时间的力量……但很多公司往往死在了去往“时间”的路上。
''